炒裙、盲盒...95后都有哪些你不知道的“消费新物种”
优客号3人阅读
从汉服到国潮,从二次元到饭圈
从手办到盲盒,从炒鞋到炒裙
一堆消费新物种不断的再涌现,这就引起了圈主的好奇,到底95后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新消费呢?在这些消费背后又有什么新市场、新商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炒鞋、炒手办、炒盲盒到炒裙
今年8月份,天猫在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现场,发布了首届《 95 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榜单显示,中国已有1.49亿在15岁至25岁区间的年轻群体成为淘宝天猫的忠实用户,而在这1.49亿人背后,最烧钱的五大爱好是:
在这之前我们只听说过炒股、炒期货,但是随着新消费的崛起,“炒”这个动词后面的名词就开始花样百出了。
但实际上,这个现象的本质并不出在所炒的东西上,他可能是鞋子、手办、盲盒或是裙子,以后也可能是任何东西。而是在于互联网时代下,有共同爱好的人形成了“圈层”,他们得以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交互以及交易。
同时,根据消费分析,95后虽理智,但在爱好上经常会出现冲动消费,喜欢买收藏大于实际价值的物品,这是他们区别于其他年代人的一大特征。从之前星巴克的猫爪杯以及优衣库的UNIQLO x KAWS合作款疯抢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二。
二、电竞热
早在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就为电竞正名,将其划为体育项目。在这之后,电竞行业也开始被更多的大众主流关注。
(数据来源:企鹅智酷)
95后和00后是随互联网长大的群体,他们的社交方式、娱乐方式完全移动互联网化。“开黑”、“打王者”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因此,电竞成为年轻人的主流消遣行为,是不争的事实。
Newzoo《2019全球电子竞技市场报告》也指出,2019年全球电竞观众将突破4.5亿,其中中国将拥有最多的核心电竞爱好者,预计人数7500万,这些人群集中在16-23岁。据企鹅智酷报告显示,电竞粉丝付费意愿强烈,超过七成的电竞用户愿意为电竞赛事付费。
在这种大热下,不少品牌开始向电竞进军,最近,顶奢产品路易威登就拳头游戏(英雄联盟)合作,推出英雄皮肤。
三、二次元
“二次元”这个词,其实我们很早就听说过了,当时我们对它简单的定义为动漫、动画,以及一些年轻人喜欢的cosplay。但事实上,“二次元”是想象、理想的,与“三次元”现实世界区隔而形成一种自身的文化。它是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具有强烈个性、与现实若即若离的亚文化。
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其市场规模达到190.9亿元,5年后有望达到5000亿元。而它在中国的核心二次元用户规模已达到1亿人,泛二次元用户规模达2.7亿人,其中97%以上是90后与00后,每年二次元相关人均花费超过1700元。
不少品牌就开始了与动漫的联名,柯南面膜、二次元代言等等。随着95后、00后这群和二次元一起长大的人群的年龄的增长以及可支配收入增加和消费升级,二次元文化的影响预计会持续放大。
四、追星
《偶像练习生》火爆时,偶练追星女孩买了这辈子都喝不完的水,直接让农夫山泉维他名水在与节目期间的电商销售量激增500倍。
在《2018年中国青年人兴趣社交白皮书》中21岁及以下的青年人群体的追星情况显示,近89%的年轻社交用户追星,79.6%的人愿意积极为偶像应援打榜或投票,约50.3%的追星族愿意购买偶像代言的产品。
粉圈甚至形成了一个以idol为中心,后援会、各大站子、大粉为领头的庞大群体了。自觉组建“打榜组”、“反黑组”、“集资组”等各个秩序的小组,就为了更好的将自己所在的粉圈管理妥当,为idol尽自己最大的力。
在这个背景下,可以说,谁要是掌握粉丝经济,谁就是掌握了主动权
五、爱吃保健品
记得看《我家那闺女》的时候,就被吴昕“豪迈”的吃保健品的样子震惊到了。但是震惊之余,看着自己桌上那几罐保健品,好像吃保健品确是已经成了一种“潮流”了。
在我们整天嫌弃父母乱买养生品的时候,殊不知,我们也如他们一样深陷其中。据数据统计,90后使用保健品频率占比中,偶尔使用和一直使用的占比高达69.8%,仅3.9%的人表示从不打算用。
而在DT财经公布的2018年天猫“双11”进口品类及品牌消费报告中,保健食品也成为进口品类的榜首。
为什么年轻人如此沉迷保健品呢?
在丁香园发布的《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90后对自己的健康自评分是最低。在不规律的饮食和作息下,90后渐渐成为健康的焦虑者,而保健品也成了他们的心灵“慰藉”,不管有没有用,吃下去心也就安了一半。
随着快节奏的生活,现代人多少都有存在心理与生理上的压力,只要这份压力一直存在,那么保健品的市场只会越来越大。
▼
其实不难看出,年轻人新消费的诞生与互联网和经济发展有着分不开的联系。网络让交流、交互和交换变得十分便利,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交流与发展自己的爱好,形成新文化与需求。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新消费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如何抓住这些新市场趋势,就看各大品牌了。
-END-
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分析当下炒鞋,炒盲盒现象。求分析提示?
大部分90后的消费理念: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别人有的我也要有。
现实生活中,很多的体验和高物价的东西,都没有办法在现有的消费实力中,收入又支撑不了这样的消费,只能通过借贷来提前满足。
年轻人的“玩具”,并没有越变越大,却变得愈来愈烧钱!炒房是 70 后的狂欢,炒股是 80 后的疯狂,炒币是 90 后的荒诞。而炒盲盒、炒鞋、炒Lo裙,让Z世代们逐渐上瘾,深陷其中。
充满“惊喜”的盲盒
我们日常消费充斥着“盲盒营销”,与“福袋”有异曲同工之妙。许多8090后应该都有这样的童年:攒为数不多的零花钱,只为了集齐干脆面中的“水浒卡片”。
每次买回来都满怀期待,希冀集齐整套108将。盲盒本来是小众兴趣,就像从日本流行过来的扭蛋机,前面说的水浒卡片。现在它在大众视野爆红,也因为POPMART(泡泡玛特)推出的一款叫做Molly的潮流玩具。
Molly造型可爱,做工精致,这个嘟着嘴的小娃娃在第一眼就能轻易唤起你的少女心。这么精致的小玩具,价格只需39-69元,几杯奶茶的钱就能换来开心。前一阵,一条#炒盲盒最高溢价近40倍#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引发广泛讨论。
据闲鱼平台发布的报告显示,一位30岁上海闲鱼用户,2018年通过转让盲盒赚了10万元。报告还显示,潘神天使洛丽在闲鱼上售价2350元,上涨39倍,而labubu宇航员隐藏款售价高达3000元,上涨3.3倍。圈里有些人愿意花大半的工资只为了抽一个隐藏款。
隐藏款大幅的溢价,使最初单纯为了“惊喜”演变成“惊险”的冒险。
“一夜暴富”炒鞋热
“炒鞋赚首付”、“大学生炒鞋年入50万”、“币圈大佬卖币炒鞋”、“20岁华裔小年轻靠炒鞋年入百万”……“炒鞋”似乎成了发财致富的新路径。
市面上受关注的球鞋品牌主要有NIKE(耐克)、ADIDAS(阿迪达斯)和AIR JORDAN(AJ,耐克旗下品牌)三大品牌。有平台就此根据上述品牌球鞋24小时的交易额,编制了三大指数:AJ指数、耐克指数和阿迪达斯指数。
从发售前造舆论到发售时雇人抢货,再到所谓的“二级市场”自买自卖哄抬价格,“炒鞋”已拥有较成熟的产业链。有一定资本实力的“炒鞋”者,一般的套路是利用品牌方的饥饿营销,雇人去抢货,营造“奇货可居”的假象,吸引玩家加入,然后利用三方平台、借助网络力量进行自买自卖控制价格和走势,从中获取利益。鞋市行情是被“炒”出来的,“炒鞋”亏百万、千万的也有。
很快,“炒鞋”风险引起了央视的关注。
10月16日,央行上海分行近日下发了《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其中明确指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提醒各机构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此类风险。第一家可以“炒鞋”的交易所——55交易所疑似被关停或转入地下,多家“炒鞋”平台APP(Nice、毒等)对涉及违规操作的100余名买家卖家用户账号进行封禁处理。整改之下,国内“炒鞋热”终于有所降温。
为Lo裙做“破产姐妹”
当你以为「最高溢价40倍」的炒盲盒已经是最烧钱的经济链时,最近,又一个高利润的行业受到人们的关注:炒Lo裙。
炒lo裙有多赚钱?一千多元买下的裙子转手可以卖到5000元,原价300元的玩偶公仔包,二手价格还要翻三四倍。Lo裙是指Lolita风格的裙子,这种风格往往代表着甜美、可爱的形象,从而深受年轻人尤其是萝莉少女的喜爱。
Lo裙在国内的火爆,还离不开抖音等一大批社交媒体的推动。
在抖音、微博等平台具有KOL属性的“种草姬”,会穿上Lo裙、各种配饰等,把精心拍摄的视频、图片晒在网络上,积累自己的人气。相对而言,在小众服饰中,Lo裙的设计及制作工艺都较为复杂:层层叠叠的Lo裙,内衬、蕾丝边,每处精致的细节都是一道道的工序成本。这些因素,也制约着lo裙的产量提升。
数量有限、等待时间长,造成了成品裙子永远不会太多。使不少掌握稀缺lo裙的二手交易的卖家有一定的话语权,可以自由定价,涨二倍、三倍都是常态。
丰满了精神,掏空了腰包
其实所有收割“智商税”的行为,都是在利用人性,人们对什么最敏感?
钱、权、性、命、欲望。
早在400年前,从荷兰的郁金香开始,“经济泡沫”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序幕。
炒盲盒、炒鞋、炒lo裙都抓住了你对钱与权和“虚荣心”的欲望,随后以夸张的方式把自己的产品功效扩大化,利用你的思维漏洞把产品卖给你。因为满足了人们的某种欲求,戳到了G点,我们自然也乐在其中。
心理学上有一个“羊群效应”,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一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这就是“羊群效应”。这种随大流的跟风,其实是源于人内心希望融入某种群体,得到一种圈层认可和身份认同。如果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格格不入,就会产生焦虑感和孤独感。这些消费诱惑,短暂丰满了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掏空他们的钱包。
在看着商家收智商税收到手软的同时,要记得你曾经也为它出了一份力,以后记得小心看好钱包里的钱,好歹多捂一会儿,热一热,考虑一下它是否能契合自己的欲求,是否抓住了你的思维漏洞。
面对盲盒、球鞋、Lo群,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消费者,都要多一些理性,切忌盲目跟风、相互攀比。须知,泡沫终是会破灭的。
当代年轻人有哪些烧钱爱好?
当代年轻人烧钱爱好有摄影、Cosplay、直播打赏、养多肉、游戏。
1.摄影
有网友把它称为“穷三代的命运大门”,玩摄影前还能给孙子留点钱,玩摄影后,孙子的孙子都得替你还债。
有了一个镜头,就想有另一个,最后技术没见长,想要的镜头却越来越多了。
2.Cosplay
玩cosplay不是买套衣服那么简单的,还要找场地,找摄影,买道具,化妆,做后期。主要是烧的钱越多还原得越好看,那烧钱就是必须的了啊。这样说来,也是一个付出和收获成正比关系的存在。
3.直播打赏
天价打赏事件频频被媒体爆出,在媒体的报道中无论男女老少都在直播中一掷千金,只求主播一笑。生活中,有这么多因为天价打赏引发的悲剧。
4.养多肉
话说在多肉的江湖中,这样一句话成为不少人的共鸣:一入多肉深似海,从此钱财是路人!如果完全按照各种尽善尽美的攻略种植多肉,那钱花起来就是哗哗的,尤其是那些入手稀有品种的多肉。
但萌编在浏览各色多肉图片时,猛然发现大普货养的状态出来后,那颜值无人可匹敌!
5.游戏
一般人打游戏就花点小钱意思意思,而对于游戏爱好者来说,那就另一片天了。技术可以菜,但硬件一定要好。吃穿住都不重要,但硬件一定不能将就。
月薪4000买20000的包,“负债式消费”如何毁掉年轻一代?
有的人为了能够有一个光鲜亮丽外表,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健康,荣辱,道德底线作为砝码来获取超出自己经济水平能力的东西,以此来获得别人的“肯定”以及自我内心的“满足”。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负债式消费”这一新鲜的词语,简单来说(狭义来讲)就是很多人出于欲望,虚荣等原因购买了自我消费水平无法达到的物品,从而变得负债累累。
负债式消费如何毁掉年轻一代?
1.自媒体对当代青年人的影响
我觉得之所以会出现“负债”消费这种现象,和当今一些自媒体有极大的关系。一些自媒体号对于人心的研究,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他们会用一些能够引起很多焦躁不安的年轻人的共鸣,比如:“趁着年轻就应该对自己好点,年老之时便无意义…”比如“不知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我们也学会享受…”于是下面就有很多年轻人赞同这样的言语,觉得自己年轻就应该消费,要不然等到年老的时候穿再好看的衣服,用再贵的化妆品,背再贵的包包都无济于事..顺着这种思维,大家就开始买买买,但是完全不会去看自己的银行卡信用卡还有多少钱可以刷,从而便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2.赚钱的速度,赶不上花钱攀比的任性
这个主要和个人的经历以及三观思维意识等有关系。
很多年轻人看到自己周围的人买了各种奢饰品,出入各种高档餐厅,于是自己的内心也便开始“震荡”,在别人的“刺激”下,也就加入了“负债消费”的行列。可是这样的人完全不看人家的工资,人家的家庭背景。负债消费只要一开始,便很难收手。
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内买最适自己的东西,这才是一种理性的消费观。
3.卖家下诱饵
当今社会,各种广告铺天盖地蜂拥而至,最重要的是很多广告的水准都很高,为了吸引顾客,他们前期会不惜一切代价来做广告,于是就有一些冲动消费的人开始任性的购买东西了。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需要理性对待,选择自己需要的便好,就算卖家把产品说的多么天花乱坠,只要我们保持理性也是可以避开这个坑!
想要负债消费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1. 首先需要给自己做一个理财计划,比如说每个月每年计划存多少钱,需要投资多少钱。
这样当自己想要冲动消费的时候,也就会克制。
2. 充实自己的头脑,不要攀比,给自己培养正确的消费观。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虚荣心,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沉下来。
去和别人对比一下深层次的东西,这样可能也会说服自己。
3. 理性消费,面对促销,打折商品的时候,问一问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个商品。
4.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努力赚钱。
评论 | 0 条评论
登录之后才可留言,前往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