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优客号首页
  2. 数码

如何让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这款公益小游戏告诉你

如何让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这款公益小游戏告诉你在你的印象中,我国都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现状又如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大数据平台统计显示,中国有近90万项非遗资源。而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1082位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龄

在你的印象中,我国都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现状又如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大数据平台统计显示,中国有近90万项非遗资源。而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1082位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龄分析中发现,40岁以下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只有7人,占比仅为0.68%。

依据上述两组数据,不难发现虽然中国的非遗资源十分丰富,但在传承和保护上却存在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与年轻人之间的互动、参与和传承上存在严重的“鸿沟”,以至于会有出现难寻弟子传授,在老一辈传承人过世后甚至逐渐断档或彻底消失的情况。由此可见,非遗如何吸引年轻人投入足够的关注与参与,使其得到长远且稳定的发展,已成为当下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关键破局点。

近日,由人民网社交媒体部联合腾讯QQ在国家扶贫日上线的公益小游戏《我是非遗传承人》,就将扶贫与非遗传承相结合,让网友化身为“非遗传承人”,通过多形式互动加强对非遗保护、非遗扶贫的了解和支持。数据显示,目前,游戏内非遗项目解锁已超45万次,玩家们都在为保护和传承非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点击图片扫码或打开QQ搜索“我是非遗传承人”即可体验小游戏

合成解锁趣味互动玩法

让年轻人了解非遗里的绝活

作为助力文化扶贫实践上的一次创新尝试,《我是非遗传承人》小游戏在内容层面上响应了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融入了非遗的传统文化元素,选取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为重点,重点展现四川凉山等10个第一批“非遗+扶贫”区域及全国部分国家级贫困县的50个非遗项目。游戏内项目涵盖了民俗、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曲艺等类别,如四川昭觉的彝族服饰、甘肃临夏的砖雕、西藏尼木的藏香制作技艺、贵州雷山的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等。

西藏尼木藏香制作技艺

在游戏的互动体验上,与以往“玩过就走”H5或小游戏不同的是,这款小游戏让参与的网友以“非遗传承人”的身份,使用游戏内资源或拖拽相同物品进行解锁合成,且游戏门槛较低。在解锁新非遗项目的同时,可了解到该项目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等,还能“现学现用”前往趣味答题获取更多游戏福利,让网友在获得游戏带来的休闲乐趣同时,还能重点关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解锁及了解非遗知识,共同助力非遗保护和传承。

当传统文化遇上小游戏

QQ让非遗“活”了起来

在有效解决贫困地区非遗传承的困难上,如何引导和吸引年轻人去参与、推广及传承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切的前提始于兴趣的激发和融入场景的打造,要切中年轻人感兴趣的方式、习惯去沟通和对话。作为一款鼓励保护非遗的公益小游戏,《我是非遗传承人》借助小游戏的能力,通过趣味化的互动体验和养成机制设定,为网友提供线上的公益体验,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助力文化扶贫,有效激发了年轻用户的参与热情,进而引发共鸣、产生共情、触动思考,从而主动分享形成扩散传播,在互动游戏中有效倡导了非遗保护、非遗扶贫理念。

除此之外,根据腾讯2019年Q2财报数据显示,QQ月活跃账户数为8.08亿,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数为7.07亿。QQ以其社交优势为连接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的互动搭建了桥梁。我们看到,基于年轻人真正可以接受的形式来表达文化,《我是非遗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在小游戏的形态下“活”了起来,这在助力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探索上,打开了一种新的思路。

怎么样才能让年轻人更愿意去继承发扬非遗传承文化呢?

现在虽然“面人郎”有郎佳子彧这样的“95后”传人,但事实上,非遗传承正面临严重的“断代”的问题。据调查,目前北京市级以上非遗老字号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传承人群整体呈现老龄化趋势。

” 新时代的非遗传承,需要把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结合、把本土文化和青年文化融合,从题材上选择一些年轻人感兴趣的东西。我参加过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这个专业展会,现场有许多关于非遗文化这块的内容,今年展会现场也将设置有文化创意馆:设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及艺术收藏展区、文化创意及衍生品展区、创意设计大赛展区三个展区。内容涵盖: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非遗+科技”、“非遗+文创”、国潮国风、盲盒手办、城市雕塑(家具)、数字藏品、画廊等。今年的展会11月18日-21日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你要是感兴趣的话,要抓紧时间报名哈,别错过了哦。

可以统一去知道了解下。

如何宣传自己喜欢的非遣项目?

如何宣传自己喜欢的非遣项目?轻人?近年来,非遗借网络跨越时空,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人气特别旺,在文化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提供专业支持的公益小游戏《我是非遗传承人》于去年10月推出,该游戏将扶贫与非遗相结合,让玩家化身非遗传承人,通过多形式互动增强对非遗保护、文化扶贫的了解和支持。非遗不应是放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的标本,而应是“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技艺。我国文化和旅游部门、非遗传承人、业余爱好者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非遗与时尚设计相结合,推出一系列爆款文化创意产品,拉近了非遗和日常生活的距离,让传承千百年的非遗逐渐“活”起来、“火”起来。非遗要传承离不开年轻人。

一些非遗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失去实用性,与社会生活的“黏性”不强,要想得到年轻人的青睐,需要通过某种平台来展现其魅力。2018年,从央视的《非遗公开课》到山东卫视的《非遗说》,非遗节目成为展示其魅力的重要平台。从今年7月开始在网络平台播出的系列纪录片《跟着非遗去旅行》,拍摄嘉宾均由网民自发报名产生,通过纪实真人秀的形式展示各地非遗项目。

这些都是很生动的范例。培养非遗传承人要在学校打下基础。很多地方的大中小学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老师或课外辅导员,甚至基于当地的特色非遗项目推出校本课程,带领学生走进非遗作坊,指导学生了解非遗技艺,扩大非遗影响力,把传承千年的手艺的种子种在孩子心中。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令人欣喜,非遗传承事业将在接力传承中历久弥新。

非专业90后,如何传承非遗文化?

前言 “最迷古代小青楼,巨树旁栽攀阁楼,楼下紧邻小湖水,潺潺细声润无忧。青砖红瓦养心静,四面碧草滤心情,这种感受它地无,惟我中国盛此景!”,谈到“非遗”,大多数人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平日里接触的并不多,尤其是年轻人,“非遗”话题也较为陌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大部分人可能仅限于其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值得敬畏却不知如何深入了解。

提及“非遗”,必不可少的话题便是“传承”,身为后浪一代,我们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传承人?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两个常出现的文化遗产概念,即“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区别 “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物” ,“物”是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表现形式,重于“物”而非其他, “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强调的是“人”,以人为核心 ,强调物质之外与人相关的技艺、经验、智慧、民俗等,只要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旧能够延续。 “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不可再生的,为固态形式,而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活态形式,可再生,可延续 ,“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便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活的文化化石”。 于维护方式而言,“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再生,故而注重的是固态维护,以修复和维护为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的是“人”,更注重传承性和创造性。

虽然两者存在本质区别,但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固态形式也间接反映出了每个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及生产方式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便需要借助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来进行研究或再创造。 白话文便是,“ 物质文化遗产”讲究的是“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倡的是“人” ,物与人的区别,简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有灵活性,因为“人”可控。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哪些内容? 有朋友要提问了,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吗?答案是:yes,“唐诗风采,艳丽卓目,啧啧有音,飘扬千古,宋词情调,优雅芬芳,伴歌清唱,飞远流长,元曲悠扬,轻快舒畅,随歌而行,飘扬四方。

中华文采,经典永藏。”,有时候你不经意间接触的某种礼仪、舞蹈、诗词、美术等都有可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类,根据百科资料归纳,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1. 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2. 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3. 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4. 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5. 传统体育和游艺; 6. 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过接触,那么应该清楚,每个地区都有属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且种类不一,同一个品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不同的展现形式,比如这几天我们正在度过的“端午节”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类,而属于“端午节”非遗项目就有15个。

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属性,具有灵动性与可控性。 年轻人学习非遗文化的渠道? 了解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与含义后,接下来, 年轻人,该如何学习非遗文化,有哪些是针对非遗的渠道呢?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许多有关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一直不绝于耳,越来越多的平台也在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宣传非遗文化,学习的渠道也非常多元。 ·PC端渠道 如果是要学习纯理论知识,需要科普非遗文化,推荐专业网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比如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非遗百科、光明网非遗频道等。

·书籍 书籍往往比线上浏览更让人记忆深刻,如果喜欢纸质版阅读,推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科全书》、《百心百匠》书籍版。 ·电视/综艺&短视频平台 近几年无论是央视还是互联网平台,均有针对传统文化推出系列节目,其中也不乏非遗文化嵌入其中,如果是想寓教于乐的形式学习非遗文化,那么电视综艺节目、国漫以及头条号、抖音、西瓜视频、腾讯文创等短视频平台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推荐综艺《百心百匠》、《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手造中国》、国漫《秦时明月》、《历师》等。 ·游戏 后浪们对于游戏的接受度更甚于理论渠道,许多游戏中便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以场景化的形式展现,更容易让人记住历史典故及文化内涵,如果是喜欢游戏的同学,可以通过玩游戏的形式了解,比如《故宫:口袋工匠》、《绘真·妙笔千山》、《云游敦煌》、《王者荣耀》等,里面也涉及到了不少非遗文化知识。 ·文创类App 文化类产品较为垂直,文创类垂直领域也不乏好的App,里面涵盖了不同的文创产品及传统文化科普知识,如果想看通过产品的形式了解非遗文化,推荐移动端App:“东家”、“时代记忆”、“华作天成”、“文物加”等平台。

平台和形式多元化,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传承人,首要任务是学习,而以上渠道,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应需而定。 年轻人该如何传承非遗文化? 回到开篇的提问,身为后浪,该如何传承非遗文化呢? 这个问题,仅从个人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用心、走心”便是最好的传承,文化的发展需要的是关注与参与。 1.有资源有能力者 有能力有资源者,可合理利用自己的优势将“非遗”产业化,众所周知,大部分“非遗项目”已经濒临危化,单纯靠传统的传承方式并不可取,非遗文化与新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才是“非遗”该走之路,有心者,可将“非遗项目”进行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是最佳的传承方式。 2.资源或资金不足者 资源或资金都不足,这是大部分年轻人的现状,想为非遗文化尽一份力量,却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心”,比如平日里的简单知识科普或学习、线下文化活动的参与与宣传等,有心者,尽自己的能力,做力所能及之事,这便是对文化传承的最佳敬意。

3.自媒体创作者 互联网浪潮下,最不缺的便是自媒体创作者,无论是前几年的图文时代,还是现在正在爆发的短视频时代,创作者将越来越多,如果你刚好想为非遗文化尽点力,而你又是自媒体创作者,那么,便以“宣传者”的身份做好传承人的角色,拍摄或制作非遗类主题的短视频或撰写非遗话题相关的图文,或以举办主题交流活动的形式将非遗文化宣传至线上线下,用自己擅长及年轻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将非遗文化进行更丰富更多元化的展示,本着“年轻人更懂年轻人”心态传承文化,致敬经典。 结语 于年轻人而言,文化的传承,不在于能做得多成功或者影响力有多大,也不在于能做多少,做得规模有多大,年轻人对文化的传承贵在用心、走心。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圈层抓起,以小见大,让周遭的人一步步了解非遗文化,总有一天可聚沙成塔。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国家的力量,相信平台的支持,在国家大力宣扬传统文化的情况下,各大平台对非遗的扶持力度只增不减,而在这些优势之下,相信后浪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传承非遗文化,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文化传承文明,让遗产不再遗憾。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成熟之处,还请见谅,同时,也非常欢迎对非遗文化传承感兴趣的盆友参与互动交流。

对于新世纪的年轻人,该如何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呢?

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人们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形式来进行保存,但对于这些传统的民间习俗、民间祭祀、民间歌舞、民间口传文学、民间的各种劳动知识、生产技艺等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我们将如何保存,如何让其继续存活在其生长的文化空间中,这是一个新时代所遇到的新问题。
在保护的前提中,我们还可以考虑是否进行传统文化的再生与发展的工作开展的可能性,让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存活于我们的生活空间,并给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这也许比单纯的保护更难,也更值得做,但如何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做,这值得探索与尝试。

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标题民服专业大学生如何传承创新非遗?

1.可以这样传承:标题写宣传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有利于引起大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非遗的注意。
2.鼓动民服专业学生一起参与到传承创新非遗的活动中增大活动影响。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优客号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oukehao.org.cn/article/138956.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优客号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