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阳(广告创意主笔)

来源 | 广告创意(ID:idea1408)

从事广告行业的都知道,我们都习惯把很会拍广告的品牌主称之为“广告公司”。要是说哪个品牌可以喜提这样的称号,华为绝对可以排得上前几名。每次华为推出新片子,总有网友点评为“一家不务正业的广告公司”。 最近我发现这个“被科技耽误的广告公司”又出广告新作,一经推出便在广告制作圈刷屏。不过这次华为有点不一样,居然请来广告公司从业者出镜,上演甲乙方真实的相处日常,让人看完之后拍案叫绝。 我建议你至少看上三遍,相信每看完一遍,你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看着看着你也会理解视频为什么会刷屏了。 上演甲乙方相处日常融入密集的行业梗
第一遍要仔细品品广告的剧情,视频讲述的是乙方和甲方沟通视频修改意见的经历,这是广告的明线。你会发现里面藏了不少关于广告公司的行业梗,让人不得不感慨内容过于真实。 

片子把镜头对准广告制作团队的剪辑师,剪辑师把“最终版”的片子发给甲方之后,甲方反馈“只有一点小意见”。 紧接着剪辑师发出“改了又改版本”之后,甲方开启语音轰炸模式,抛出各种意见......
等到剪辑师再丢过去“一定不会再改版”,甲方又是各种“加”——“加点年轻元素、加点时尚感”等,真可谓意见如山倒。
随着甲方的意见越加越多,视频的容量也变得越来越大,终于等到快定稿。谁知道遇到了文件太大传输缓慢的尴尬场景,等了一夜也没发送成功。得益于华为Mate40畅连大文件闪传功能,让乙方及时发送文件,但最后甲方却又说用回第一稿........ 
短片之所以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就是华为深刻洞察甲乙方博弈不断的关系。对于营销行业的人来说,甲乙方关系一直是经久不衰的主题,广告正是融入诸多熟悉的行业配方,处处戳中笑点。 比如,甲方耳熟能详的调整意见和反复不定话术——产品露出不够多、加点年轻的元素、我不懂啊我瞎说;还有设计师/文案给文件命名时,呈现整齐划一的画风——“最终版”、“改了又改版”、“一定不会再改版”等,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可以说,这些作为广告圈层特定意义的符号梗,为短片增加了不少看点,也让品牌找到了与大众沟通的精准支点。相信当广告同行看了后,也会从中找到自己日常工作的影子,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感觉到这个品牌懂我。 这也利于华为手机深入到广告人的心智,拉近品牌与目标受众的距离,激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   将产品卖点隐藏于无形强化产品功能认知
看第二遍的时候,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视频大小不断变化,这是因为沟通“畅连大文件闪传功能”是这个片子的暗线。 不可否认,没有人喜欢被广告打扰,也没有人喜欢简单粗暴的广告植入。如何降低大众对于产品植入的抵触情绪,让用户不讨厌你的广告?我的建议就是“让人注意不到你的广告”。
华为Mate40在这个片子里就是以”广告即内容”为导向,赋予“畅连大文件闪传功能”神助攻的场景角色。 
回过头来看这支短片,广告中的视频大小,从一开始的126MB短视频,变成最后2.6GB的长视频,这体现品牌将产品与剧情无缝衔接的巧思: 一方面,“视频变大”是甲方意见“加点......加点......”的具象化结果,让大家对“加东西”产生更直观的感知,增强受众的观看代入感。 其次,借用不断膨胀的视频,渲染广告公司工作环境的紧张感,更好地推进剧情的发展,这与乙方被支配改稿的情节高度契合。 最后,是用来强化节奏感,从而把大家的注意力一步步引到产品的功能上,渐入“加”境,为产品功能露出不断做铺垫。 
待到剧情达到高潮时,华为手机更是以开会领导要看高清为由,营造广告人需要急速输送视频文件的使用场景,戳中大家关键时刻文件传输掉链子的痛点,很自然地引出“畅联文件闪传”的角色,攻克传输慢、画质不高的难题。 华为畅连大文件闪传功能也足以撑得起这样的神助攻角色,它打破速度和距离的限制,千里之外超大文件疾速闪传,超清画质不压缩,断点依然可续传。5G超级上行技术,实现上传更快减少等待。 
看似意料之外,其实情理之中。毕竟对于诸如广告人这样的工作者来说,写一个策划方案PPT动辄几百页,制作一个视频容量达到几个G,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有时候在催稿面前发送速度就是制胜关键。 要是大家碰上文件很大的时候,无论是选择拷贝到U盘,还是上传到网盘,可能经常需要自己手动把大文件拆分为多个小文件发送,传送过程琐碎;如果网速不给力,还会遇上网盘上传和下载速度很慢问题,且不说花上几个小时,中途中断整个过程就要重新开始。 华为畅连大文件闪传就可以做到安全、稳定、高效地传输,传输1GB大文件最快仅需31秒;即使意外中断,恢复传输后可自动续传,减少等待时间。 所以说,华为手机并没有将产品卖点做直白的铺排,而是深刻洞察甲乙方工作关键时刻传输文件的痛点,结合大众喜闻乐见的熟悉桥段,把华为Mate40畅连大文件闪传功能价值点植入其中,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产品“救急”的功能。这让人开怀一笑的同时,也记住产品的差异化卖点,强化了大家对产品的认知。 致敬幕后工作者展现品牌关怀
作为一支高度还原广告公司日常的短片,第三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片尾的彩蛋和文案,这样的设定其实隐藏着华为手机的深意。 这就要说到广告公司的工作模式,我们往往只看到广告公司出街广告的刷屏和好评,或者只关注到某某广告公司拿营销大奖拿到手软;但却看不见幕后怀着创作热忱的团队,他们很可能历经无数次地通宵、无数次地修改和推翻重来,凭借坚定的信念为客户提供最完美的服务。 华为把目光对准广告公司,真实再现广告人的“幕后工作”真相,并以娱乐轻松的形式演绎,让我们看到即使是一则短短的3分钟视频,背后也是来自创作团队全力以赴的付出。以期获得更多同行的认同与共情力,来跟大众完成心理的共振。 
所以我想,这支片子实则还想告诉大家,没有一个广告人是容易的。故事中的广告人,同样也是各行各业工作者的群像缩影。没有一份工作是不辛苦的,很多行业也跟广告行业相似,你看见的只是别人的台前风光,看不见的是他们幕后的奔忙。 在我看来借着这支以小见大的短片,华为手机在为各行各业工作者发声,传达每一份付出、每一份专注、每一份作品都值得被看见、被尊重,体现一个品牌对工作者敬业奉献表达敬意,展现了品牌对工作者的关怀,而这也是一个有温度的品牌该有的样子。 结 语

不得不说,华为手机这支广告还真有点东西,用广告行话作为营销语言落地创意,表面上是分享乙方改稿故事,实际上是致敬所有工作者,将广告立意拔高到对品牌温度的彰显上。
相信这样的创意也会反哺华为Mate40,让品牌精准找到核心用户人群并激发他们对产品的认可,所以说,赢得用户对品牌的好感才是有效的品牌沟通。

往期热门文章

“鸿蒙”竟是广告公司的商标 华为会怎么去摆平?

日前,关于华为申请“鸿蒙”商标未成功一事成为了网上热议的话题之一。 而在2019年5月20日华为提交的“鸿蒙”商标申请,其适用范围则也是计算机及软件相关。

可如今,“鸿蒙”商标却不能用了。这样的结果对于正准备开始力推鸿蒙系统规模化上市,也计划将鸿蒙操作系统打造成面向全球竞争中一个重要“武器”的华为来说,可就非常难受又尴尬了。 有业内人士甚至认为,关于“鸿蒙”商标的问题如不能妥善解决,则或将对鸿蒙系统的规模化推送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 要知道,从去年到今年,有关华为鸿蒙系统的各种宣传、营销推广及炒作早已铺天盖地。

估计华为为鸿蒙系统的宣传也没少花钱。可如果“鸿蒙”商标真就不能用了,那可就不是丢了面子这么简单了。 不仅前期大笔的广告宣传费用白花了,此后再用“鸿蒙”作为操作系统的商标则还有可能被认为是侵权而摊上官司。

据说,华为会继续通过法律途径诉讼来解决“鸿蒙”商标的争议。 但这样的理由则多少有点“以势压人”的感觉。 毕竟,早在十年前河北鸿蒙广告发展有限公司就申请了“鸿蒙”商标且商标的适用范围还和现在华为申请的商标的适用范围基本一致。

这能算抢注或是碰瓷吗? 难道十年前,就有人知道华为会开发操作系统还取名叫“鸿蒙”? 由此,在这样的事实依据下,在我看来估计华为赢得诉讼的概率不会太高。 当然,从华为对鸿蒙系统的重视程度来看,换名的概率也不会太大。 毕竟,这就是个用钱就能解决的事。

可华为差钱吗? 这样虽说多花了钱,但是起码“鸿蒙”商标掌握在了华为手里。鸿蒙操作系统、鸿蒙生态的推广与建设也就能继续正常推进。 此外,借此事件又还能刷一波话题热度。这么一来,其实华为真不算太亏。

而对于手握“鸿蒙”商标的河北鸿蒙广告发展有限公司来说,在华为鸿蒙都已经名噪天下的当下,手握“鸿蒙”商标也只不过是为自己刷点虚名,不太可能为其经营带来多大的帮助。而如果就此卖给华为赚一大笔实利,则也似乎不错。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申请“鸿蒙”商标翻车一事来看,华为的相关部门显然犯了点低级错误。 既然准备为操作系统命名为“鸿蒙”,那么了解商标命名的情况显然就是一个必须要认真对待的事情。

特别是对于一个十年前就申请成功的商标,华为内有关部门却没注意到,这则有些不可思议了。 而此时过后,估计华为内部涉及知识产权和商标及法务这一部分的员工会有人要背责了。 当然,这件关于“商标”的故事也给了广大企业们再次上了一课。在为产品取名及注册商标之前,真的必须要好好了解一下了。

华为为什么在上海投放广告

为了吸引人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于1987年正式注册成立,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海位于中国东部,地处长江入海口,面向太平洋。

华为的广告代理公司是哪一家?

华为的广告代理应该不只一家,而且因为华为产品其实大众消费者日常购买并不多,像是他家的手机,主要市场就在海外。因为只关注过他家的手机产品,所以知道手机的广告代理是广州的旭日因赛,那个防水手机的广告还获得了戛纳大奖。

真假华为,你以为挂了华为招牌就是真的官方店了吗?

如今的华为可谓风头浪尖,名气大了,实力强了,产品好了,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华为售前售后店铺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当走到大街上挂着华为品牌标识的门店比比皆是,但是你真的以为挂了品牌标识的就是官方店了吗?这不华为界的“李逵”和“李鬼”你傻傻分得清吗?其中以伍某华为例,这家店铺未经华为公司许可擅自使用华为标识作为其店铺招牌、店内装潢、收银台装潢,攀附华为公司在通讯行业的知名度,向消费者指示涉案店铺由华为公司经营或者授权经营,侵犯华为公司注册商标,后经起起诉,法院审理认定伍某华销售的商品上使用标识、在其店铺的招牌、灯箱、产品展示柜、产品展示架的灯箱上使用标识,侵犯了华为公司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伍某华在其销售的商品外包装上使用华为公司的企业名称,在其店铺设置“华为直营店”、“万达华为直营店维修中心”、“华为官方直营店”的广告牌,构成不正当竞争。

法官表示,注册商标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等。本案中,华为公司就图案分别注册了商品商标、服务商标。伍某华不仅在其销售的商品上使用华为公司的注册商标标识,且在其实体店铺的店铺招牌、店内装潢、收银台装潢中使用华为公司的注册商标标识,分别侵犯了华为公司注册在商品及服务上的商标专用权,依法应承担侵犯责任。同时,伍某华在其销售的产品上标注华为公司的企业名称,在其店铺设置“华为直营店”、“万达华为直营店维修中心”、“华为官方直营店”的广告牌,属于攀附华为公司的知名度,构成不正当竞争,亦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由此可见,对于知识产权的侵犯涉及多方面内容,本案对于少数投机经营主体利用他人注册商标知名度搭便车的行为起到了警示作用。

为什么华为在国外的广告总是那么好看

经常听到华为手机的铁粉在抱怨,作为精品国货的华为,为什么总是跑到国外开发布会?事实上,华为是一家全球化公司,立足于全球市场,所以在其重点培育的市场开发布会很正常。一方面为了培育市场,另一方面为了在国内提升其品牌价值。

而为了让外国人接受这个中国品牌,华为在国外也一直走高端路线。除了专注品质与科技,华为更是在营销与广告方面下了功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华为手机的海外发布会和海外广告。Mate 10广告片当然,华为在海外的营销与广告也是“手段犀利”。首先是大范围广告“轰炸”。

以华为手机的海外广告为例,在海外各大机场随处可见华为的大幅广告,甚至为了争取广告牌还与三星进行语言竞赛;更是耗费巨额资金赞助了诸多的欧洲球队,例如马德里竞技、AC米兰、巴黎圣日耳曼、阿森纳等著名球队。而这些广告的“轰炸”显然是极为有效果的。仅经过短短5年,华为实现了全球81%的品牌认知。

在2017年,华为手机的出货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53亿台,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10%以上。在欧洲市场首发的华为Mate 10 pro不仅力压iPhone X等产品,获得福布斯2017年度最佳手机冠军称号;同时Mate 10 pro还以亮眼的表现击败三星顶级旗舰机Galaxy Note 8,成为Android Authority评选的2017年度最佳Android手机。再从代言的角度来看华为营销的独特。

与其他国产手机在代言人方面的选择不同,华为在挑选手机代言人的时候,俊男美女、流量小生向来都不是唯一标准。在国内,关晓彤和张艺兴为迎合年轻用户开发的华为Nova系列站台;在国外,以梅西、格列兹曼、莱万多夫斯基等体育明星为主力的明星团队帮助华为在球迷心目中树立形象。就像代言人的抉择一样,华为手机一直在传达的观点就是,作为手机,即可以是时尚的、美丽的,又可以是运动的、活力的。

此外,华为在广告的设计上更是别具一格。华为在广告中极少使用假大空的高级形容词,而是将视角聚焦到产品的主打卖点以及对生活的精致改变之中。华为广告不谈爱尔使人感受爱;不谈美而令人感受美;不谈高端而令人体味高端;不谈精致而令人感觉精致,这种润物无声的营销手段帮助华为不断吸引受众群体,从达到营销目的。另一方面,华为的广告文案中大量使用对立统一的手法,通过相反因素的强烈对比达成了主题突出的效果。

而这种对比突出不仅帮助受众群体更好记住华为这个品牌和他们的产品。如果把华为产品过硬的质量比作猛虎,那么华为的营销则是为猛虎插上了翅膀,让华为的产品能够在更广阔的天空自由翱翔,逐鹿全球。

淮安市华为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淮安市华为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09月01日,主要经营范围为设计、制作、发布国内户外广告、印刷品广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