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优客号首页
  2. 用户投稿

中国石化又一次产出99.999%高纯度氢:每年2100吨

中国石化又一次产出99.999%高纯度氢:每年2100吨据中国石化官方消息,近日,作为华南最大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粤西地区目前唯一的供氢项目,中国石化茂名石化的氢燃料电池供氢装置,成功产出了合格的99.999%高纯氢!据悉,该项目可日产氢6

据中国石化官方消息,近日,作为华南最大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粤西地区目前唯一的供氢项目,中国石化茂名石化的氢燃料电池供氢装置,成功产出了合格的99.999%高纯氢!

据悉,该项目可日产氢6.4吨,每年可向社会供应高纯氢2100吨。

苹果调整iOS16界面UI适配机型(iOS16系统或将首发登场)

目前,项目一期配备3000立方米/小时氢气纯化装置和3000公斤/天加氢母站,生产出来的氢气将陆续供应佛山、茂名、湛江、广州等大湾区城市,先期可满足当地氢能公交车的用氢需求。

项目二期将适时再增加一台充装压缩机和两台加氢柱,可供应10个加氢站,满足约400辆公交车或物流车的用氢需求。

苹果调整iOS16界面UI适配机型(iOS16系统或将首发登场)

目前,中国石化已建成9个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包括燕山石化、天津石化、齐鲁石化、青岛炼化、高桥石化、上海石化、广州石化、海南炼化、茂名石化。

苹果调整iOS16界面UI适配机型(iOS16系统或将首发登场)

苹果调整iOS16界面UI适配机型(iOS16系统或将首发登场)

苹果调整iOS16界面UI适配机型(iOS16系统或将首发登场)

苹果调整iOS16界面UI适配机型(iOS16系统或将首发登场)

5万以下5座的新能源汽车有什么?

黑猫!现在优惠力度很大,这车空间很大,坐四个人没问题。还是长城背书,感觉长城这个车企做事还是很踏实感觉。

它是五座车高配3.98万加1000元可以选装快充,续航同样是301公里又是大厂出品值得信赖。长安奔奔那款车没有看到过,关注过,网上也很多视频,应该是不到5万,车身尺寸小,车速不会太高,如果通勤应该还可以,快充需要加配貌似1000块。

比亚迪F0的纯电动版,预计售价会有5万以下的版本可以选择,电池会是比亚迪自主研发的镍钴锰酸锂,重点是电芯还是有可能终身质保的。五菱宏光MINI EV全系配备四座,且后排座椅还可以放倒(可选按比例放倒),用来拓展后备箱容积。

整体来看,宏光MINI EV的实用性还不低,满足日常家用所需是没有问题。奇瑞EQface这款车跟北汽EC180的价格差不多,实际售价在5万不到。优点是带快充功能,所以可以上高速,去稍微远一点的地方也不错,内饰在这个价位里面也算不错。

可谓城市代步利器。

长城欧拉R1是近期刚刚上市不久的全新微型纯电动汽车,外观采用了日本流行的K-car设计风格,看起来非常讨喜,甚至比小蚂蚁还要耐看一些。预算五万左右,说实话,考虑polo或者高尔夫新车是没希望的 但不妨碍你找辆二手车!不推荐电动汽车的原因就是非主流,不方便,无残值。

你应该把选择放在二线品牌,标致雪铁龙,可以买到三年左右的308,408,C4l,三厢车,空间也大得多。

氢能即将爆发,看看谁在布局加氢站和氢燃料电池汽车?

经历过一波氢能研究和开发的热潮之后,前段时间氢能稍有沉寂,说”氢能叫好不叫座””氢能发展应该”冷”思考”的大有人在。最近,氢能又再次引爆能源行业的朋友圈。

邀请8位院士和多位行业和企业人士大谈氢能发展。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张玉卓表示,氢能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石化将继续加大氢能领域投资力度。氢能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但氢能产业的发展方向如何选择、发展路径如何优化、发展时机如何把握,需要深入研究和 探索 实践。 第二件事,中国氢能第一股–亿华通要科创板上市了。

亿华通创立于2012年,不到十年的发展,目前亿华通已开发出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与中国中车、宇通客车、福田 汽车 、中植新能源、佛山飞驰等联合开发大中型客车、物流车和有轨电车等新能源车型及固定式储能装置。加氢站方面,亿华通建设并运营着中国第一座加氢站——永丰加氢站,2017年亿华通就与中船重工七一八所签署协议,布局京津冀加氢站网络。目前,亿华通已在北京、张家口、成都等地建成加氢站,其他地区的布局也在谋划中。

北京冬奥组委会提出”北京2022全部使用清洁能源车辆”,目前北京和张家口市政府已确定赛区大中型客车和货车使用氢燃料车辆的策略,预计将有2000辆氢能源车投入运营,在建16座加氢站。不难判断,至少在2022年之前,市场对于亿华通的信心还是相当充足的。 再来看看中石化在布局氢能产业方面的动向。

首先,氢能产业发展符合中石化产业定位与发展方向,同时中石化也拥有发展氢能产业绝对优势。中石化拥有丰富的氢能资源和熟练的制氢技术,中石化的燕山石化2020年开始投产,利用石油化工、甲醇等工业副产氢,其设计氢气产能为2000Nm3/h,目前,中石化的氢气年产量超过300万吨。 终端销售上,中石化有庞大的加油站网络,加油站3万多座,利用现有加油站合建加氢站,不仅可以缓解建设审批压力,而且中石化具备安全生产管理经验,运营便利。

因此,中石化布局加氢站基础设施,应该比较容易就上规模。目前,中石化的已经在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建设氢油混建示范站。 那么目前我国氢能发展到底热还是冷呢?可以基于以下信息自行判断。截至2020年2月,中国加氢站数量达到64座,有40个地区出台了相关的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国家氢能标委会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国内将建成加氢站1000座,氢燃料电池车达到100万辆。 最重要的一个政策动向是,我国已明确2020年制定国家氢能战略规划。不难看出,氢能发展的下一波风口即将到来。

氢能政策利好不断 上市公司集中布局

继“风光”之后,氢能也受到资本热捧。 如今,碳中和已是大势所趋,但新能源的应用仍然呈现“梯次布局”的态势。

这并不影响企业在氢能赛道上的布局。“如果从营收角度来看,氢能在公司营收中占比并不高,但是公司看好这一板块的发展势头。”华昌化工人士说道。 竞逐氢能赛道 2021年,在“双碳”目标下,中国石化提出做“第一氢能公司”的目标。

在“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推动下,中国石化氢能产业格局正在快速搭建。据了解,中国石化计划到“十四五”末建成约1000座加氢站。近日,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与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签署增资协议,宣布战略入股上海舜华,积极布局氢能装备领域。

事实上,中国石化已位居国内氢能产量第一梯队,其有着丰富的氢气生产和利用经验,在氢能产业链涉及的关键材料和基本化学品方面也具有优势,同时公司具有发展氢能业务的网络优势。 积极布局氢能的公司并非中国石化一家。 威孚高科内部人士表示:“公司主要是依托此前收购的两家海外公司开展业务。

主要发展方向是面向电堆核心零部件‘一膜两板’(膜电极、石墨双极板、金属双极板),目前来看这个板块是燃料电池的核心业务。” 2020年,威孚高科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产品实现销售收入7739.7万元。威孚高科内部人士表示:“目前这部分营收大部分还都在海外的两家公司,未来我们会在国内布局建厂。

” 在威孚高科发布公告一天后,华昌化工也发布了关于氢能源产业拓展的相关内容。公告中提到了包括氢气充装站项目、加氢站项目以及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在内的多个项目的进展情况。 对此,华昌化工内部人士表示:“从投资金额来看,同公司的营收相比还是比较小的,公司在氢能方面主要是依托子公司在做,大概投入有2亿元。不过,公司前期做了比较多的工作,未来肯定会向这个方向侧重。

” 此外,美锦能源于2022年1月1日发布公告称,为推动公司氢能业务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氢能产业链布局。2021年12月31日,美锦能源全资子公司青岛美锦嘉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及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美锦美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共同出资设立的美锦氢扬(青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美锦氢扬”,曾用名氢美嘉至(青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与风氢扬氢能 科技 (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风氢扬”)及其现有股东共同签署《增资协议》,以自有资金总计人民币2000万元对风氢扬进行增资。本次增资完成后,美锦氢扬将持有风氢扬10%的股权。 仍处市场导入期 观察入局氢能的公司不难发现,中国石化此前长期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及油品冶炼及销售相关内容,华昌化工的主营业务占比中,营收比重最高的则是煤化工业务,而威孚高科则是一家以 汽车 核心零部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核心的公司。

众多公司集中进入氢能市场,但各家的心态也各有不同。 “目前来看,燃料电池这一块发力点还是集中在大巴车等运输车辆方面,此前投放了5辆,这一次又投放了25辆,还没到大规模生产的时间,还是需要逐渐投入,要慢慢来。”华昌化工内部人士说道。 中国石化方面依托自身的氢能资源以及遍布全国的加油站资源,在加氢站的建设方面具备优势。

而威孚高科则在布局氢能方面较为聚焦。“公司当前主要是聚焦在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产品这一块,因为公司自身在 汽车 零配件方面有着相应的技术积累。”威孚高科内部人士说。

氢能之所以可以引得众多企业布局,在于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属性以及来源广泛的特性。 相关业内人士提到,氢能是非常优秀的清洁可再生能源。燃烧1公斤液氢产生的热量是同量汽油的3.2倍,而且没有污染。

此外,由于加氢方式与传统燃油车几乎相同,这样就可以满足长续航里程的需求,未来氢燃料电池会在长距离运输的货运车辆上占据较大优势。 但在相关业内人士看来:“氢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2000年就已经有氢燃料电池 汽车 被研发出来,但是当时的制造成本过高,让其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而如今,成本仍然是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氢能这一块的研发刚刚起步,都处于市场导入阶段,目前的成本还是比较高的,现在各地政府都在积极推动。

”威孚高科内部人士说。 近年来,氢能产业经历了从早期推广,到2019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后,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氢能在前瞻谋划未来产业中被提及。 2022年1月8日,在出席氢能相关活动时,山东省委书记李干杰表示,氢能是能源绿色转型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

“我们将把发展氢能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

长城/中石化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氢能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易车讯 5月12日,长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控股”)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在北京正式签署氢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利用自身优势,围绕氢能产业开展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合作,形成资源互补,推动氢能科技进步,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赋能。

在氢能产业领域,双方将协同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以及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的建设,共同打造车站一体化应用场景。其中,包括雄安新区建材运输重卡、京津冀物流车、保定城市公交等氢能应用标杆示范场景等;在氢能技术领域,双方将强化气态和液态氢能源制、储、运、加、用领域等专项课题的研究合作,并联合建设生态型、智慧型城市能源综合利用等氢能城市示范项目;在氢能资本领域,双方将积极协作,通过金融创新赋能实体经济,面向未来建立全新发展格局,为股东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根据中石化规划,到2025年建设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5000座充换电站、7000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点。长城控股拥有先进的氢能技术研发能力,双方的合作,将有助于发挥各自优势,在氢能领域深化合作。

此次与中国石化签约是长城国际级“制-储-运-加-应用”一体化供应链生态的重要一环。双方的合作,将为国内氢能市场提供更多可能性,推动氢能技术的发展与突破。
中国石化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能源企业之一,每年生产氢气350万吨,约占国内14%,十四五期间还将建成1000座氢基础设施,对于氢气的运输、成本、安全都有较好的把握。

作为首家进入国际氢能委员会的中国汽车企业,长城早在2016年便开始组建世界级氢能、燃料电池系统及整车技术研发团队。今年3月份,长城控股旗下长城汽车正式发布了氢能战略,同时推出了一套国际领先的车规级“氢动力系统”全场景应用解决方案-氢柠技术。

目前,长城已拥有先进的氢能技术研发能力,建成了完整的氢能产业链,一系列场景已经深耕落地。

长城控股旗下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化发展的氢能全产业链布局的高科技能源企业,公司致力于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聚焦氢燃料电池世界前沿关键技术领域,面向乘用车、商用车市场开展平台化关键零部件设计。

我国氢能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氢能源作为清洁能源,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国内多数企业布局氢能源,其中上市企业中较多为国有企业,包括中国石化在内等央企为我国氢能源领域头部企业。

氢能源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氢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中国石化(600028)、厚普股份(300471)、中国石油(601857)、美锦能源(000723)、金通灵(300091)、科融环境(300152)、东方电气(600875)、安泰科技(000969)、重庆燃气(600917)、嘉化能源(600273)、东华能源(002221)、华昌化工(002274)、雄韬股份(002733)、中国旭阳集团(01907.HK)、佛燃能源(002911)、开山股份(300257)、冰轮环境(000811)、雪人股份(002639)等。
本文核心数据:氢气产量、氢能源竞争梯队、氢能源央企布局情况
国内氢气产量超2500万吨
氢能源作为清洁能源,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经过十余年的长足发展,我国氢气年产量已逾千万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大产氢国。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12-2020年,中国氢气产量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

2020年,中国氢气产量超过2500万吨,同比增长13.6%。
目前,国内各大企业氢能源业务主要在制氢、储运氢、加氢三个氢能源环节布局,以及下游氢燃料电池及汽车技术上的应用。多数公司其中部分领域进行布局,较少数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展全产业链布局。

氢能源上市企业中多数为国有
氢能源生产领域依据企业的注册资本划分,可分为3个竞争梯队。其中,注册资本大于100亿元的企业有中国石油、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化、宝武集团、河钢集团;注册资本在10-1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宝丰能源、美锦能源、隆基股份、鸿达兴业、亿利洁能等;华昌化工、凯美特气、东华科技、航天工程、金马能源等企业的注册资本在10亿元以下。
从中可以发现,头部企业多数属于中央及地方国有企业。

从国内氢能源上市企业的性质来看,氢能源领域中国有上市企业不在少数,其中有多个属于中央国有企业。
超过三分之一央企布局氢能源
2021年7月16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表示,目前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已经在布局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并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的成果。氢能源作为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领域,央企在不断入局。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优客号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oukehao.org.cn/article/136292.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优客号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