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际认可!中国北斗加入国际卫星搜救2022年11月16日至29日的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第67届公开理事会上,大会主席宣布,中国已与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的四个理事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美国)签署合作意向声明,北斗中轨搜救载荷正式加入国际搜救
2022年11月16日至29日的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第67届公开理事会上,大会主席宣布,中国已与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的四个理事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美国)签署合作意向声明,北斗中轨搜救载荷正式加入国际搜救卫星组织。
同时,大会还审议通过了全球卫星搜救系统技术和程序标准文件中北斗相关的修订内容。
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空间段提供国,北斗国际搜救服务成为继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后,第二个获得国际组织认可的全球服务。
中国北斗三号卫星上搭载中轨搜救载荷,将与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一道,共同组建覆盖全球的卫星搜救系统。
国际搜救卫星组织成立于1979年,其运行的全球卫星搜救系统是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推行的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2年,中国成为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用户国。
1997年,中国成为国际搜救卫星组织地面设备提供国。
2016年以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会同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组织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单位,经历设计论证、技术攻关、频率协调、星地设备建设、载荷发射组网、国际入网协调等6个阶段,历时6年,建立起北斗国际搜救服务系统,并按照国际组织标准要求,为全球用户提供406MHz遇险信号转发服务及特色返向链路服务。
2018年初,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第59届理事会批准北斗卫星搭载搜救载荷纳入国际中轨道搜救卫星系统发展规划。
2018年9月19日发射的第37、38颗北斗导航卫星,首次装载了国际搜救组织标准设备。
2018年12月27日,官方宣布,北斗三号系统面向全球提供服务。
2022年3月16-25日,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第66届理事会确认,北斗系统搭载的6颗搜救载荷,符合全球中轨卫星搜救系统空间段标准要求。这标志着,北斗系统加入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的技术审核工作全部完成。
2022年11月4日,《新时代的中国北斗》发布,其中提到,国际搜救服务通过6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旨在向全球用户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遇险报警公益服务;创新设计返向链路,为求救者提供遇险搜救请求确认服务。
同时,中国联合开展北斗及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搜救等服务性能测试评估,发布测试评估报告,增进用户对卫星导航系统状态和服务性能的了解,增强用户信心;发布搜救卫星应急示位标国际标准,开展返向链路国际兼容共用协调。
北斗系统全面换装中国芯后,西方美梦破灭,美国的损失有多严重呢?
美国公开叫板华为,为的就是维护自己的市场地位,说白了是想在行业中搞垄断,其实他们早就已经限制华为的进入了,不过中国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不仅没有被吓住,反而坚定了自力更生的信念,就连在军事领域也充分发扬了中华民族不懈努力的传统美德。
中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制造出了新一代高精度导航定位的国产芯片,此举引来了世界的关注,毕竟此前中国在该领域的发展较为缓慢,也许正是因为不断的积累,最终才达到了质的飞跃,总体来说,做出的成绩还是非常令国人骄傲的。
中国就曾经在发射导弹的时候被美国监测到,结果第一枚导弹还好好的落在预定位置,而第二枚却失去了踪影,经过了这件事之后,中国便深刻意识到,绝对不能继续这样下去了,只有自己研发出一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才能正式脱离美国的监控,终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研制出了北斗系统。
然而当时还有一个重大问题摆在中国的面前,那就是我们不具备制造芯片的技术,此前,中国在军事领域内使用的芯片很多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其中在军队装备中起码有20%的比例,这个数字着实惊人,要知道中国光是每年从美国进口芯片就要花掉3万亿美元,由此说来,研发芯片是重中之重。
美国一直自傲于自己的黑科技,在他们看来,想要制约中国就必须要在特定的领域让其产生依赖,事实上此前的那些年,他们的确做到了,但是现如今,随着中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也拥有了制造芯片的能力,不仅如此,还让北斗导航系统全面换装成功,着实是一件值得国人庆贺的好事,只是美国的幻想最终要破灭了。
美国看到中国做出了这么多成就的时候,心中必然有所忌惮,因为中国制造芯片可不仅仅是为了自家军队使用,光是出口这一项,就能赚得大笔资金,中国没道理不来分一块蛋糕,其实美国的猜想很快就会得到印证,因为我们即将打开广阔的海外市场,届时,无论是民用还是商用领域,都能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可以骄傲自满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我们虽然做出了这么多的成果,但是依旧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只有砥砺向前,才能让祖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北斗在世界通讯上的意义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据称其目前的全球定位精度已达到“水平10米、高程10米(95%置信度)”,其中亚太地区的定位精度达到“水平5米、高程5米(95%置信度)”,系统总体性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此次该系统开始向全球提供服务意味着其性能已经成熟,这无疑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卫星导航产业现已成为继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之后,全球第三个发展最快的电子信息产业,蕴藏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现在卫星导航技术的相关应用已深入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车载导航、手机导航等通过采用卫星导航定位辅助;在商用活动中,无人机、无人车和无人船的使用可通过卫星导航提供的高精度的位置信息方便辅助工作。而只有自己拥有核心技术,才能从中分到足够多“蛋糕”。同时像金融和贸易这种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授时的特殊行业,时间的一致性极其重要,往往是分秒之差就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时间的掌握最好有自己的系统来保障。
其次,卫星导航系统是国防力量的“倍增器”。卫星导航系统能够将原本被地理空间割裂的不同战区连为一体,实现诸兵种、跨地域协同作战。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武器装备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导航定位卫星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只有拥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才能在突发情况下避免受制于人,保证国家安全。最后,重大自然灾害来临时,卫星导航系统可为救援生命提供保障。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
今年是汶川地震十一周年,自汶川地震十年来,我国先后经历过多次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发生后,地面的通信网络往往会受到影响甚至被完全切断,从而给减灾救灾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北斗系统不但能保障通信的实时畅通,而且借助北斗系统还可以及时地进行灾害位置报告、管理与调运全国救灾物资,为抢险救灾提供保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另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的航天实力和国际地位,对世界也具有重大贡献。据悉,如今北斗系统的国际化已实现新突破,北斗芯片、模块等基础产品销量突破7000万片。北斗高精度产品已出口9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斗地基增强技术和产品成体系输出海外。此外,北斗已进入国际民航、国际海事、国际移动通信等多个国际组织,国际搜救卫星组织也将北斗纳入全球卫星搜救系统计划,为全球用户提供遇险报警服务。
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也促进了全球航天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推动了系统共同发展。
中国的北斗系统都提供了哪些服务?其他国家也可以使用吗?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是继GPS、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其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全面建成。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北斗系统具有很多强大的功能。如:短报文通信:北斗系统用户终端具有双向报文通信功能,用户可以一次传送40-60个汉字的短报文信息。
可以达到一次传送达120个汉字的信息。在远洋航行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精密授时、定位精度。
北斗系统在军事上面的用处同样有着十分强大的功能。
如:运动目标的定位导航;人员搜救、水上排雷的定位需求等。在个人位置服务上面北斗系统也可以发挥作用,当你进入不熟悉的地方时,你可以使用装有北斗卫星导航接收芯片的手机或车载卫星导航装置找到你要走的路线。在应急救援上面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在沙漠、山区、海洋等人烟稀少地区的搜索救援。
在发生地震、洪灾等重大灾害时,救援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了解灾情并迅速到达救援地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导航定位外,还具备短报文通信功能,通过卫星导航终端设备可及时报告所处位置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提高抢险救灾时效,大大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北斗系统已具备全球服务能力,并且国际化也实现新突破。
并且北斗已服务于俄罗斯、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科威特、阿尔及利亚、乌干达等国家,收获良好口碑。北斗已加入民航、海事、移动通信等国际组织,国际民航组织批准北斗星基增强服务商标识号和标准时间标识号,国际搜救卫星组织将北斗纳入全球卫星搜救系统计划。
北斗系统向世界展现了我们国家的力量,我相信我们国家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北斗导航卫星 2020 年前后可服务全球,会产生哪些影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GPS、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已获得国际海事组织的认可。
图片来源网络
使交通信息得到了完善和准确,公交车的车道级定位的位置数据,都被实时传输至管理后台,由此保障运营安全、提高运营效率:市民可以获得公交车更精确的到站时间,城市管理者可以更好监管车辆超速、赖站、越线等驾驶行为。
参考资料:
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介
2. 我国北斗卫星已获联合国正式认可,可媲美GPS
拓展资料: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总结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启动会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中国卫星导航年会科学委员会、组织委员会、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等支持单位、分会主席、第十届年会承办单位、第十一届年会各申请承办地单位、年会优秀口头报告获奖人员及有关单位代表近15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年会科学委员会副主席杨长风主持。
北斗闪耀世界——写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之际
北斗闪耀世界 ——写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之际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 “我究竟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用各种方法寻找答案。
历史 ,将永远铭记这一刻——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看着卫星搭乘长征火箭呼啸升空,观礼台上响起一片欢呼声、喝彩声。 人们有充分的理由欢呼与高歌!为了这一刻,北斗人付出了太多,中国付出了太多。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星座 部署提前半年完成。
中国北斗开始以全新姿态闪耀世界。 回望中国北斗发展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刻值得铭记! 从“一颗星”到“满天星”,在这中间,是一个又一个由决心与勇气、创新与高效连缀而成的高光时刻,是一段恢宏磅礴的“中国 星座 ”建造史,是一个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 双星定位,“人才 星座 ”辉映北斗 星座 “点火!”“起飞!” 顷刻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
2000年10月3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近300吨重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喷射出熊熊烈焰,托举我国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飞向太空。 仅仅50天之后,我国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顺利进入地球同步轨道。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
从这一天起,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一段 历史 ,回首再看时,往往对它的认知会更加客观与清晰。 1994年,当北斗一号系统工作启动建设时,美国的GPS已在一年前完成了24颗卫星的在轨组网;苏联的“格洛纳斯”(GLONASS)卫星导航系统也在1993年正式启用。
很明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起步已经落后于欧美。 从零起步,6年时间,“北斗”问天,速度惊人。 这一辉煌成果的背后,凝聚着太多中国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埋首攻关;多少次跌倒失败,他们振臂重来。
可以说,正是因为我国先有了地面上的“人才 星座 ”,中国自主导航系统建设才迎来一场又一场“及时雨”,并最终有了太空中的北斗 星座 。 拂去岁月的尘埃,人们会发现,北斗研制进程中有很多重要节点值得回味,这些节点的出现通常与一些人息息相关。 在1983年,以“863”计划的倡导者之一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创造性地提出“双星定位”理论,即仅用两颗地球同步定点卫星,就可以覆盖很大区域,对地面目标和海上移动物体进行定位导航,且有通信功能。 不了解当时 历史 背景的人,可能无法体会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
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启动北斗系统建设。 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家们深刻认识到,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刻不容缓。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时代背景下,“双星定位”理论的提出与成功实践,蹚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研制之路。 对北斗系统的建设发展来说,能够花小钱、办大事的“双星定位”理论不啻于一场“及时雨”。
从理论到上天运行,北斗一号系统建设有多难?参加过攻关的工程师们有个形象的比喻:“简直比登天还难。” 然而,这比登天还难的工程,在中国科研人员的手中如期实现。在国家规划的框架下,每位科研人员把自己变成了“天梯”的一根根横木,托举起第一代北斗系统。
时任北斗导航卫星总体设计师、现任北斗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这样说:“时代选择了我,责任选择了我,所以我决不能怠慢,必须玩命干。” 这不单单是谢军一个人的心声,更是参与北斗系统研发任务所有科研人员的拼搏状态。 迎头追赶,北斗二号见证创新密集能量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2007年4月14日至2012年10月25日,短短5年多时间,中国航天人将16颗北斗卫星“挂”在太空中。由此,中国北斗发展历程中又竖起一个具有 历史 意义的闪光里程碑——北斗二号系统建成。 2012年10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正式提供区域服务。 系统定位精度由平面25米、高程30米提高到平面10米、高程10米,测速精度由0.4米/秒提高到0.2米/秒。
5年多时间,北斗系统实现了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的跨越,且继承了北斗一号系统的短报文通信功能“独门绝技”。 卫星密集发射、系统快速建成的背后,是相关技术上的密集自主创新和系统功能上的不断迭代升级。每一个重大节点的跨越,中间都曾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
北斗系统启动建设的那一天起,就不得不直面国外技术封锁等严峻局面。 人们不会忘记,面对这一局面,身为北斗导航频率设计和国际协调首席专家的谭述森院士,创造性提出卫星导航信号兼容性评估准则,证明了北斗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频率重叠时互不影响,赢得频率共用的“世界共识”,为国家争取到宝贵的频率资源。 人们也不会忘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控技术部研究员李恒年所带团队主动领衔“多星共位控制技术”和“双星共位地面控制实施方案及预警分析”两项重大课题研究,成功解决了双星非同步控制的安全隔离和互不干扰问题…… 在北斗二号系统建设过程中,这种自主创新密集呈现,展现出令世人惊叹的巨大能量。 区域混合导航 星座 构建、高精度时空基准建立……一条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被北斗工程建设者靠着自主创新踏平坎坷,成为大道,不断向着梦想的实现延伸。
2007年4月,我国北斗二号首颗试验卫星入轨后,遭遇大功率复杂电磁干扰。如果干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即将组网的10多颗卫星,发射计划将无限期推迟,而已发射的卫星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有多少次失败,就有多少次站起。
一个月后问题得到解决。 王飞雪团队拿出了具。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优客号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oukehao.org.cn/article/135620.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优客号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