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找陪玩碾压孩子帮戒网瘾:孩子连输5把被气哭孩子玩手游,对战式的胜利会不断产生心理快感,长久以往,孩子对玩游戏的就有了上瘾心理。而要戒除孩子的网瘾,有家长想到了好办法,让孩子玩游戏一直输下去。12月8日,广东广州,一男子发文称有家长找他,
孩子玩手游,对战式的胜利会不断产生心理快感,长久以往,孩子对玩游戏的就有了上瘾心理。而要戒除孩子的网瘾,有家长想到了好办法,让孩子玩游戏一直输下去。
12月8日,广东广州,一男子发文称有家长找他,想通过和孩子玩游戏碾压孩子信心的方式帮戒网瘾。
据家长介绍,孩子四年级之前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在四年级后玩游戏到现在不想学习,认为自己玩游戏天下无敌,想靠打游戏养活自己。
视频
并且,现在玩游戏时骂骂咧咧,不堪入耳,孩子性情大变,他无奈之下想到了这个办法。
该男子同意了家长的请求,于是从早上7点到12点打了5把,孩子全输,气得崩溃。张先生称,这样让孩子在长时间游戏中产生疲惫感,再与孩子进行碾压式的挑战,让孩子信心被击溃,最后再和家长一起劝说孩子。
张先生表示,通过这种办法,他已经帮助过两位小学生家长,觉得很欣慰,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他们家庭解决麻烦,也获得了成就感。
妈妈让8岁娃日玩16小时游戏戒网瘾,如何看待家长的做法呢?
这种做法是比较极端的,可能对孩子有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这位妈妈看着孩子比较喜欢玩游戏,于是就让他玩了16个小时,希望能够把这个网瘾给戒下来。
但是这期间也曾经让这个孩子完成过一些的学习任务,可是并没有什么用。
做法比较极端,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有这么一位女士像三年级的儿子,沉迷于打游戏,成绩也是极速下滑,只想打游戏,根本就不想上学了。父母多次引导这个小宝贝,但是劝说如果他们没有办法,所以这个妈妈就给孩子请了一周的假,并且准备给孩子把网瘾给戒掉。爸爸妈妈我觉得让孩子一天玩16个小时,什么都不能干,天天玩游戏,然后他戒掉,这种做法还是比较极端的。
让他玩16个小时,希望能够戒掉网瘾
他们希望让这个小男孩晚上16个小时的手机,这样的话每天不玩都不行,就得完16个小时,这样可能会不太好吧,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极端的想法。因为这个小男孩不愿意学习,所以就让妈妈惩罚需要玩16个小时的手机。有家长认为这个以毒攻毒是正确的,不过也有人认为孩子比较小,这样并没有什么用。
正确的方法,就是帮助孩子戒掉网瘾
当代家长使用的方法都是比较极端的,而且经常会让孩子出现一些不太喜欢的情况,所以说我觉得这个方法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有的时候魔法能够打败魔法,但是有的时候魔法可能会造就不好的结果,所以说这个方法不是很正确,有点执着了吧,而且有点极端。还是要多多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好方法,争取让孩子明白玩手机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事情,玩16个小时估计他会更开心。
家长应如何戒除孩子网瘾?
感觉还可以。湖南一对90后家长,儿子玩到晚上8点半回家,不写作业,不睡觉,一直看电视。
可是好景不长,凌晨四点了,孩子哈欠连天,歪倒在沙发上,妈妈从卧室冲出来,揪起孩子让孩子接着看,孩子看着看着又躺下了,爸爸冲出来,喊醒孩子接着看,就这样熬着,效果怎么样?当然是好极了,起码近期效果不错。不少网友赞同这种做法。有网友举例表示赞同:前几天我干了同一件事,晚上九点了还要去楼下玩,我说不到12点不能睡,只能玩,满嘴的答应,结果下楼5分钟,上来了。好,那就12点前不能睡,结果到11点,熬不住了,要睡觉,不好意思不能睡,说话算话!陪你一起熬到12点才能睡,第二天早晨6:50起床上幼儿园。
放学回来和我说,午睡的时候,一上床就睡着了,以后再也不这样了,现在叫睡觉,立马上床,自己入睡!有网友举了自己戒孩子网瘾的事:一男孩喜欢上网,父母想到一招,和男孩打赌,三天不休息连续上网,除了吃喝拉撒,不准睡觉。赌约是如果男孩能坚持三天,父母再不干涉男孩上网玩游戏。结果男孩输了,而且还很反感上网玩游戏。
父母不惯孩子,让他自己体会感受,教育意义更深刻。的确,孩子要么不教育,教育就要一次到位,教育到位了,让孩子有一个痛苦的体验,只要有点苗头就提醒他一下,因为有了之前的深刻记忆,一般会乖乖改正过来。也有体验失败的例子,有网友表示他们家也试过这一招:“我试过,结果我9岁孩子看了个通宵,第二天早上继续写作业,我躺了一天!”评论区一片哄笑:人家是夫妻轮流上,你是单挑,孩子的精力旺 盛,你单挑得过吗?家长教育孩子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这是典型的“倒胃口”疗法,就像你喜欢吃肥肉,我就顿顿给你吃肥肉,直到吃得你倒了胃口,见到肥肉就想吐。
如何戒掉孩子的网瘾?
不少青少年容易染上网瘾,他们沉迷在电脑游戏里,要知道长期沉溺于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比如容易造成心理焦虑、脾气暴躁、性格扭曲等心理危害,废寝忘食、夜不归宿、四肢无力、精神恍惚等身体危害,对学习不感兴趣、荒废学业等学习危害。因此,及时戒除网瘾很重要。
青少年怎么戒除网瘾?
1.限制上网内容每次上网前,一定先明确上网的任务和目标,把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和内容列在纸上,不迷恋网上游戏。
2.科学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每周最多3~5次,每次上网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且连续操作1小时后应休息15分钟。尤其是夜晚上网时间不能过长。
3.上网之前先定目标每次用两分钟时间想一想你要上网干什么,把具体要完成的任务列在纸上。
不要认为这个两分钟是多余的,它可以为你节省的可能不止60分钟。
4.寻求别人的支持和帮助戒除网瘾,寻求别人的支持和帮助非常必要,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一个人帮助你克服这个问题。这种支持可来自同学、老师、朋友和家庭,可先向他们说明自己控制上网的计划,请他们监督;当网瘾出现时,请他们及时提示,帮助克服。
5.上网之前先限定时间看一看你列在纸上的任务,用一分钟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假设你估计要用60分钟,那么把小闹钟定到30分钟,到时候看看你进展到哪里了。如果嫌用闹钟麻烦的话,可以在电脑中安装一个定时提醒的小软件,在上网的同时打开,这样就能有效控制你的上网时间了。
6.以新代旧在戒除某种习惯时,这种习惯仍有很大的诱惑力,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我们需要用一种新习惯来替代老习惯所产生的满足感。对于上网成瘾或者是正在戒网瘾的青少年,要注意培养新的爱好和习惯,要多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用自己的新行为和习惯来代替上网习惯。
7.正视沉迷于网上的危害沉迷于上网,会使人迷失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时间产生隔阂,严重影响学习,甚至中断学业。久而久之,还会影响正常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导致人格的偏离,甚至发生不可设想的后果。有的因上网成瘾,神情恍惚,人格扭曲,无心读书,中途辍学;有的无钱上网,拦路抢劫,偷窃财物,导致违法犯罪。即使上网没有成瘾的人,如果每天12个小时坐在电脑面前,很可能会让自己少活8年以上时间。
看到这里不免有家长会说,道理孩子不是不懂,只是有时候自制力不好,导致孩子逐渐迷失在网络世界里。如果家长有这样的担心和顾虑,大家不妨给孩子尝试一下爱学生软件,科学管理孩子的手机,让孩子轻松培养自律好习惯。
家有网瘾娃,妈妈很烦恼,家长该如何帮助网瘾娃戒掉网瘾呢?
因为上网问题,很多亲子间会产生“争斗”,家长不能再用上网不上网来界定孩子是否网瘾,而是要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 大多数青少年都在经历这样的烦恼,一边是自己向往的网络世界,一边是反对自己上网的父母,何去何从很纠结!网络时代早已深刻得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现在的青少年都是网路时代的原住民。
网络本身不仅消磨使用者大量的时间。而且它极易让使用它的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深陷其中、欲罢不能。从这方面说,网络似乎成了磨灭人们意志的“精神鸦片”,让为人父母的家长们战战兢兢,就害怕自己的孩子沉迷网络。其实,网络是工具,如何用才是关键!因此,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认识到如何在网络世界中保持理性,让网络为现实服务,充分利用网络 探索 真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1.公开交流、减轻亲子间的顾虑 青少年特别渴望自己掌握生活的主导权,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能力面对网络世界的侵蚀。只要父母不过分干涉,青少年也较少意气用事。但当面对孩子上网时,大多数父母是不淡定的。
就像有些“神秘”会让人不安一样,当父母不知道孩子上网的目的是什么、具体又做了什么时,他们的焦虑就会油然而生!父母看到孩子上网就会莫名担心,以至于会将孩子正常的上网误认为是沉迷网络,过度干涉。而这种干涉容易激化矛盾,反而把孩子“逼入”网络世界。所以,亲子双方要尽可能的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上网问题,父母参与到孩子的“网络”生活中,真诚的交流网络带给双方的是什么,避免亲子间不必要的争吵。
2.理性上网、“ 探索 ”真世界 探索 世界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当今 社会 ,通过网络来 探索 更是极为便利!对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也一样,通过聊天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己人际交往的需求,让自己的实际生活更有意义了,这很好也很幸运!但不得不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怎样最大程度的让网络发挥积极作用,关键在于使用网络的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要保持理性,安全第一牢记心中。亲子商量合理规划上网时间,尽量安排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帮助孩子适当上网的一个好方法。
引导孩子在网络使用的过程中更要发挥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控能力。明确知道自己使用网络的目的是什么,网络是工具,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不过度迷恋!再者,网络之所以能吸引孩子一定是“它”满足了孩子的一部分需求,当孩子“依赖”网络时,要积极地 探索 孩子的内心世界,努力在现实世界中去满足孩子内心最真实的需要,从而在现实与网络世界中进出自如,就能做到网络与现实共舞,在网络这个工具的帮助下“ 探索 ”真世界。 3.家长可以这样帮助孩子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保持理性 面对复杂的网络世界,家长更要保持理性!很多问题看来是“缘起网络,摧毁了现实生活”,而真相实际是“弊端藏于现实,脆弱心灵躲进网络”。所以,当发现孩子有沉迷网络的苗头时,家长不要简单粗暴的指责孩子,而是要思考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容易被网络吸引?孩子的哪些内在需求在现实中没有被满足而需要孩子在网络中寻找?然后运用“南风效应”给足孩子爱和他所需要的,相信父母的爱和关怀肯定会帮助孩子“脱”下网络这件“紧身衣”,这时,父母再和孩子一起拥抱这个网络时代,共同应对网络存在的弊端,从而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能够在网络世界里知进退、保持清醒的头脑,使网络真正成为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工具。
孩子9岁,这几天洗澡自觉得不同寻常。 “手机呢?”我知道她拿走了,“不知道。”她穿着没口袋的裙子,手机好像没法藏。我回客厅,在她看电子书的地方没找到。
孩子洗完澡回房,有点神秘地托着肚子,我兔子似地追过去,她想要闪开,这下我没好气了。 “手机在哪?!” “不知道。” “刚才你看了伊索寓言的呀!”她不吭声。 “不知道就找出来!”这几天经验,手机十有八九在她手里,我有些生气了。
“妈妈,把门关上。”我把门一甩,靠近她,想要证实手机藏在她裙子里。 “妈妈,等一下,我变出来!”孩子按捺不住开始笑,一把抛起被子钻进去。
没等她探出来,我掀起被窝,手机冒出来了! “说了多少次不许玩手机你不知道吗?每次都说不知道手机在哪吗?最后还不是在你这?你为什么总是要说谎?”再熟悉不过的机关枪连环问回荡在耳旁。 可是仔细想想,有什么意义呢?这样只会让孩子反感,愤怒甚至报复。我只是想要她少玩手机,多点阅读,手机已经交出来,读书不就完了吗? 我什么也没说,把手机放一边,拿起床头《最后一课》,读起来: “他的喉咙仿佛被堵住了,不能再说下去,只是转身再黑板上用粉笔尽全力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写完了,他的力气仿佛也用尽了,虚弱地靠墙站着,一句话也不说, 只是挥手表示:“下课了,去吧…”” “名著就是名著呀,表情与心理描写细致,感情细腻,你看这样的描写是不是可以用在你的离别作文里?开头就讲了最后一节课,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孩子也没说啥,拿起书看起来。
和孩子相处,少指责,多行动,避免正面冲突,注重解决问题。 建议:
一.规定手机使用时间,说到做到。 除了学习和作业,其它时间与手机隔离,给年龄小的孩子有限制的选择:“你每天可以玩15分钟或20分钟手机;你可以在晚饭前或晚饭后玩20分钟手机;到时间手机交给妈妈保管。”
二.父母如果总是玩手机,那孩子就不会相信玩手机对他们不好。
三.帮孩子找出他喜爱的活动,当他无聊的时候可以有事做,比如画画、做手工、拼积木、下围棋、玩纸牌、看书、打球等,而不是只玩 游戏 。
四.和孩子谈 游戏 会上瘾,让他知道你的担心并希望限制他玩 游戏 的时间。
五.试着每周安排一天全家不用电子设备,看看家人在这种体验中学到什么。
六.吃饭时,不看手机,和孩子聊天。 小孩子迷恋网络,原因不仅仅在孩子个人身上,还与家长有很大的关联。首先,很多家长上班无暇照顾孩子,下班没空陪伴孩子,因此,孩子的生活中变得很无聊。甚至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不缠着烦着自己,就干脆让孩子一旁去玩电子产品,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因为生活空虚而迷恋上网络。
其次,有些年轻的家庭平时喜欢玩电脑玩手机,孩子在家长的影响下,也会模仿学习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此外,孩子迷恋网络也是因为网络上有很多吸引孩子的东西,相对比读书更有趣味,以至于热衷沉溺子网络世界里。孩子自控能力差,若是上网成瘾,很容易无心向学,家长如果不及时引导,甚至会影响日常生活。
若孩子网瘾严重,家长首先应该合理安排孩子时间,将学习、玩耍、休息的时间规划好,控制上网时间。其次,家长自身也切勿把时间过多地投入在网络上,以免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此外,正确引导教育孩子。
俩孩子同陷网瘾,妈妈三步搞定。《实操网瘾戒除法》,值得收藏
我们小区有对夫妻,家有俩孩子: 老大姐姐上初一;老二弟弟读小学五年级。 2020年疫情期间,夫妻俩在单位上班,姐弟俩在家上网课。
一眨眼数周过去,姐弟俩各参加了一次校方组织的在线考试,结果姐弟俩各有两门不及格。 姐弟俩的成绩一向很优秀,从未掉出班级前十,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夫妻俩觉得奇怪,秘密在家装了几个隐身摄像头,想看看俩孩子到底在家干什么。 可镜头里,俩孩子都很正常,都能准时坐在电脑前上课。夫妻俩觉得纳闷儿, 为什么这么认真还考不出好成绩呢? 突有一日,姐弟俩为争一包泡面吵架。
弟弟嚣张地逼姐姐让步:“你妈的,不把泡面给我你死定了,你上课看日漫,我告诉妈妈打死你。” 姐姐有恃无恐回怼弟弟:“切小矮子,有本事你去告啊?你上课玩迷你世界,我跟爸爸说了,不把你屁股打开花。” 两人气咻咻争论一番,最终决定把泡面一分为二,各吃一半,然后两人商定再守前盟,继续各玩各,互不告状。
夫妻俩这才得知姐弟俩暗藏猫腻,回家把俩熊孩子臭骂一顿。 二人以为俩孩子得了教训,不敢再犯,便即有所松懈。 不料一日,两人暗将摄像头调至俩孩子电脑上方,发现俩混账一边开着大屏听网课,一边开着小屏玩 游戏 ,不禁气得七窍生烟,跑回家罚俩熊孩子在搓衣板上跪了一两小时。
夫妻二人拿俩混账没辙,通过物业,左弯右拐请了一名保洁阿姨坐镇家中监督姐弟俩。 不知不觉一月过去,俩孩子成绩略有所长。 二人虽觉离他们的目标尚有距离,可也认为这钱花得不冤枉。
出于尊重保洁阿姨,两人心照不宣地关掉了手机监视器。 一日,二人去物业缴纳停车费,蓦然发现保洁阿姨正在电脑上玩儿子常玩的那款 游戏 。 二人隐约感觉不对劲儿,趁孩子上网课时悄然打开监视器,竟见保洁阿姨和儿子头碰头地凑在电脑跟前打怪兽,瞧俩人肆无忌惮的兴奋劲儿作,简直像打了鸡血。 二人几乎同时大喊:挖——草!飙车回家质问保洁阿姨咋回事儿。
保洁阿姨满面通红,支支吾吾说:“啊这个……对……对不起,我……我本想……了……了解一下……看孩子们为……为啥……这么喜欢……玩 游戏 ,不……不料……试着玩……玩了一把……就……就……上瘾了……” 夫妻二人被她的奇葩解释气得面若关公,当即令她找凉快地儿呆着,让俩孩子贴墙根儿站着。 眼见孩子 游戏 成瘾,妻子万分着急,决定辞职回家亲自带娃,守着电脑寸步不离。 可她发现,学校开始通过手机布置作业,俩孩子都要手机答题,只好给俩孩子各买一部,结果姐弟俩时常拿着手机上洗手间,在马桶上一坐一小时,还把门反锁了,美其名曰“儿大避母”,不让她进去。 一气之下,她把两部手机都收缴了。
可姐弟俩时常趁她夜半睡着,偷走手机躲在被窝里玩,时常玩到凌晨三四点又蹑手蹑脚放回原处,以致她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有一天看见俩孩子坐在电脑前哈欠连天,读书如和尚念经——只见口张,不见睁眼,才看出其中的门道。 发现这一幕后,她感觉特别无助,心说时至今日,孩子都大了,老是体罚打骂也起不了啥作用,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想起过去姐弟俩乖巧可人,事事听话,如今却跟她阳奉阴违,胡搅蛮缠,一时心如刀割。 或许是我陪伴少了,孩子们跟我不亲了吧,想到这里,她决定换一种方法: 只要孩子们不上网课,没有作业,她就准许他们玩一会儿 游戏 ,看一会儿日漫,甚至学着和他们一起玩。 但是她也意识到这样失之于宽,跟孩子们约定:每天玩 游戏 、看日漫的时间不得超过两小时。
此外,只要孩子们一闲下来,她就拉他们下楼逛超市,逛公园,去湖里划船,拓展他们 游戏 以外的爱好。 坚持了一段时间,姐弟俩的饭量明显有所增加,言谈也多了,精神面貌阳光不少。 不知不觉,姐弟俩不再沉迷于 游戏 和日漫。
即使离开她的视线,他们也不会偷玩手机。 渐渐地,姐弟俩学会了控制时间,成绩也渐得提升。 这位妈妈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只要给孩子多培养几种兴趣爱好,就可以稳妥地把孩子的 游戏 瘾戒掉。
小区群里有位退休老师闲来无事,把这位妈妈的方法归纳为三步,为之起名: 《实操网瘾戒除法》 【第一步】重建亲子关系 任务目标: 消除孩子对家长的戒备、抵触、怨恨情绪。 操作方法: 家长和孩子一起玩 游戏 ,打成一片。 作用原理: 让孩子切身感受家长的尊重与爱,重塑亲子关系。 忌讳事项: 切记不要想着快刀斩乱麻,一把掰正孩子的坏毛病,不要一口拒绝孩子玩 游戏 ,避免孩子过激反应。
完成标志: 孩子开始眉飞色舞地跟家长讨论 游戏 。 【第二步】拓展更多兴趣 任务目标: 引导孩子离开网络 游戏 这一封闭空间,减轻孩子对 游戏 的依赖,缩短 游戏 时间。 操作方法: 选择孩子能听进意见的时机,跟孩子商定何时玩 游戏 ,何时不玩,给孩子一个时间观。
此后,根据孩子的兴趣,带孩子进入其他场景,比如跟孩子下五子棋、打球、看电影、喂小动物、 旅游 、看休闲类书、离开城市去乡村……等等。 话术建议: XXX(孩子昵称),玩 游戏 确实有趣,简直让人上瘾(意在暗示 上瘾不妥),不过我们在吃饭、睡觉时就不要玩了,免得影响 健康 ,写作业、上课也不要玩了,免得影响学习。——待孩子答应,跟孩子拉个钩,将约定仪式化,引起孩子的重视。 作用原理: 喜欢阳光、空气、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的天性,培养孩子的其他兴趣,就等于弱化 游戏 对孩子的吸引力。
忌讳事项: 不能生拉硬拽孩子做不喜欢的事,须留心倾听孩子的意愿。 完成标志: 孩子在 游戏 以外的事物上找到兴趣点,主动要求玩网络空间以外的 游戏 。 【第三步】找回读书的乐趣 任务目标: 帮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荣誉感,转变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
操作方法: 和孩子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写作业,背课文,攻克难题难点,随时肯定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哪怕孩子主动写作业、提前完成作业、答题正确率提高……这样的小事也给予口头表扬。 作用原理: 。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优客号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oukehao.org.cn/article/135045.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优客号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